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汇。305篇风、雅、颂真切地印射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所有过的思想情怀。从民间歌谣到宫廷音乐再到庙堂之声,从自然万物到日常生活再到思索感悟,无一处不闪烁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光。在这个精神的宝库中又尤以《关雎》、《桃夭》、《蒹葭》、《黍离》最为耳熟能详。
自古以来,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就未曾统一过,《蒹葭》带给我们的更是繁复胜繁复。接下来,我将阐述一下我对《蒹葭》的感悟。
通读全诗,我们会发现“伊人”好像占据着本诗的主导地位。对于“伊人”的理解,历来是层出不穷又高度统一的。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布衣百姓,只要有100个读者便有100个哈姆雷特,只要有100个读者便一定不止200个“伊人”!“伊人”可以同时肩负情人、理想、隐士、明君、权势、物质、安定。。。。。。然,假若我们放下《诗经》、高捒《辞海》极目远眺,“伊人”不就是“伊人”嘛!我们追求着的“伊人”!
搭乘重章叠句的修辞手法纵观全诗,不难发现形似中的神变。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诗由蒹葭起兴,绘述着随时间的推移,蒹葭的不同形态、露珠的不同状态。
某处秋天的芦苇,结着浓重的墨绿,看上去又透着苍白。只因,黎明前夕的最暗,携着沁心的幽冷,霜冻了凝重的露。东方渐泛鱼肚,热量搭载着第一束光亮在四周荡漾起涟漪。霜化了,雾淡了,芦苇青又青。露水在蒸发,露水还在蒸发。闭上眼,深呼吸,让清凉充盈五脏六腑。睁开眼,朝阳下的,可是茵茵采采的蒹葭嘛!不经意间上扬的,可是抿白了的嘴角?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在水)一方→湄→涘 (道阻)长→跻→右 (水中)央→坻→沚
顺流而下,又逆流而上。铺天盖地的水,铺天盖地的思念。模糊的影像,漫长的道路,纠结的眉头载不动的愁娑。伊人!水的那一边可是我追求的你?随波逐流,又迎面相上。高涨起的思念把水淹没。岛,那正是岛!那儿,水和草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那儿,矗立着伊人。且溯洄且溯游且崎岖着,究竟那水边的是沙!正如我所看见的。我,看见了!
回过头来横阅全文,流着泪的微笑,你是否瞧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黑暗中,望向水中央,痛弥漫开来。希望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一遍又一遍的叨念着,上下求索,却,求之不得。氤氲着的是雾亦是愁。且无奈且悲伤且痛苦着。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丁点儿光亮从眼中反射出来,一切都会明朗起来的。眼睛里肆意阡陌的血丝网不住追求的步伐!跻踬上下的是水流是困阻是一定会过去的阴霾。希望坚定了信念,信念推进了追求。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终于,终于,阳光驱逐了黑暗。终于看清了芦苇青葱的样子;终于霜熔化成水,水蒸发成气;终于到达了水边;终于历经险阻;终于,距离伊人越来越近!
黑暗中望见模糊遥远的影像。微亮里影像逐渐清晰,小岛呈现出来。朝阳下,沙汀映入眼帘。迷茫过,忧愁过,痛苦过,然,都过了。被汗水洗涤过的是希望的微笑,被泪水冲刷过的是更加执着的追求!
全诗为我们绘述了一段痛苦艰难的追求历程,亦表达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而获得的激动与喜悦。生命不止,奋斗不息。获得往往不如将要获得来的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