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伯赞(1898~1968)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
1916年,翦伯赞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后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大革命失败后,在历史学家吕振羽等人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潜心研究中国社会和历史问题。先后发表了《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等论文,与吕振羽合著了《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和侵略我国的滔天罪行。
1937年5月,翦伯赞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党的领导下,长期从事统一战线、理论宣传和史学研究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撰写的《历史哲学教程》,宣传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中国史纲》则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性质,以及我国自战国至秦汉社会性质的转变,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史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从50年代初开始,翦伯赞即致力于史学建设。首先发起编纂了两千多万字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并亲自主编了其中的《戊戌变法》和《义和团》两个专题。从1961年春开始,他兼任全国高等学校历史教材编审组组长,主编通用教材《中国史纲要》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同时,他还先后发表《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和《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论文,批评史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的极左思潮。
翦伯赞治学严谨,著作宏富,至今仍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翦伯赞被划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1968年12月18日夜,与夫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含冤去世。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党委为他平反昭雪。
解放战争时期,翦伯赞按照周恩来同志的部署,在南京、上海和香港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热情支持各地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翦伯赞在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理论宣传和教育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和历史系主任,历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协同郭沫若、范文澜等,筹建了中国史学会,开展史学研究和史料编撰工作。
翦伯赞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努力改造旧史学,建立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史学。他发表的《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论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及有关《红楼梦》研究、历史人物评价等论文,都是为阐述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历史的论述而写的 。他的《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章,宣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抵制了唯心史观和虚夸学风。他认真执行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鼓励史学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改造世界观,提倡老专家要认真带徒弟,青年要虚心向老专家学习,做到尊师爱生,互学互助。他在主编大学文科教材《中国史纲要》时,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孜孜不倦。“文革”中,翦伯赞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打倒,后被迫害致死。1978年8月,邓小平亲自批示:“我认为应予昭雪”,翦伯赞的十年沉冤始获彻底平反昭雪。
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达四百多万字,是他一生献身于革命、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珍贵成果。